在深圳,逛Mall就是逛公园

2025-04-18 18:30:00

深圳湾的晨雾还未散尽,李小姐已经踩着单车穿梭在红树林掩映的小径。她并非单纯为了晨练——今天要在公园里的“湾畔书房”参加一场湿地图书分享会。骑行卡点时,车筐里的帆布袋轻轻晃动,那是她在公园咖啡馆买的环保杯,杯身上印着深圳湾候鸟的迁徙路线。

“公园即生活”的日常,正在深圳的钢筋森林中生长出全新生机。

更有趣的实验发生在宝安区的“工厂公园”。蚝乡湖公园将旧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立新湖文创梦想公园内有香料餐吧,楼顶植物供游客观赏,园区定期举办创意集市等活动。

这片由旧厂房改造的公园,保留了部分旧工厂设施作为艺术装置。年轻创业者可以在这里以较低的租金租到联合办公位,而他们的工位窗外,或许就是攀岩墙和屋顶菜园。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航拍立体绿化。(图/视觉中国)

折叠空间:让消费长出叶子

种种场景并非偶然。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空间永远是最大的奢侈品。特区初建时,全城仅两个公园,人们对休闲空间的想象极为有限。但时光流转,截至2025年4月17日,深圳公园的数量已猛增至132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4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

这意味着,如今在深圳地图上随意一点,大概率都能发现一处绿意葱茏的公园。

深圳打造“购物中心里的公园”,是对消费传统的颠覆。过去,购物中心是封闭空间、琳琅商品与熙攘人群的组合。如今,公园“入驻”购物中心,打破了刻板的印象。

踏入深业上城,就像进入一片城市绿洲。绿植繁茂,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形成斑驳光影,花朵在蜿蜒的小径旁绽放。消费者不再只为购物奔波,可在自然的怀抱中悠然漫步。逛累了,就坐在购物中心旁边的公园长椅上,感受微风,聆听鸟鸣,缓解购物疲劳。

深业上城。(图/视觉中国)

这种空间折叠术的背后,是深圳对“功能混合”的极致追求。深业上城通过700米长的空中连廊,将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公园与商业空间相连,形成“公园—商业—公园”的环形动线。顾客逛完商场,可以轻松地逛公园,享受自然与休闲。

商业设施被设计成生态廊道的一部分。自动贩卖机采用太阳能供电,休息区的长椅是雨水收集装置。当游客在连廊中的“天空之境”咖啡馆小憩时,他们的消费行为正在参与一场隐形的循环:咖啡渣被制成肥料,滋养连廊两侧的垂直花园;而花园里盛开的向日葵,又成为咖啡馆招牌饮品的装饰。

深圳对商业的规划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所说的“消费的氛围感密码”不谋而合:商业不是入侵自然的物种,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伴生植物。

在笔架山公园的改造中,运营团队没有简单堆砌商业业态,而是植入“季节性市集”的概念——每个季度根据节气更换主题,春季是汉服节,夏季变身户外运动装备展。市集摊主或须遵守“零垃圾公约”,确保所有包装都可降解,甚至连冷饮杯都可能带着植物种子。

与此同时,“差异化”也是深圳成为新消费场景构建者的秘诀。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商业空间被切割成无数“体验切片”:独立书店的窗台延伸到户外,变成流动的艺术展台;夜色降临,创意园的外立面变成巨幕,投影秀讲述着深圳从渔村到创新之都的蜕变——消费行为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交换,而变成了城市记忆的拼图。

还有深圳对“时间维度”的运营智慧。深圳部分24小时便利店针对不同时段推出不同经营策略:22:00-24:00主打“夜宵套餐”,提升客单价;0:00-3:00推出“加班补给包”;3:00-6:00提供“早餐预购服务”。通过这种精准时段经营,夜间销售额占比扩大,甚至部分商圈门店的夜间收入还超过白天。

“公园+商业”模式成功地拓展了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传统意义上,公园主要承担着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而商业空间则以交易、消费为主。当两者融合,公共空间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人们在这个融合的空间中,既可以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身心愉悦,又可以进行社交、购物等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种多功能的融合,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该模式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体验的需求。现代消费者注重情感满足和体验感,传统单一的购物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融合公园元素的购物中心,提供了集购物、休闲、社交、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人们在这里能购买商品、放松身心、聚会交流、参与文化活动。全方位的体验,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不只是打造“氛围感经济”,商业活动的开展也为公园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商业反哺生态保护和建设,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公园+商业”的成功实践,深圳打造了“宜居深圳”“公园城市”等城市品牌,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则森林下的弹性之树

当2024年第一场台风预警在深圳湾响起,“公园+商业”的弹性设计迎来了终极考验。深圳湾公园的咖啡馆外摆区迅速变成临时避难所,景观灯柱展开应急电源接口,长椅下的储物空间涌出救灾物资。

“平灾转换”的设计并非偶然。在深圳,大部分公共空间都必须具备“休眠功能”,在灾害来临时能瞬间唤醒为生命方舟。

好的规则不是禁锢创造力的牢笼,而是激发活力的算法。政府只设定生态底线和安全阈值,其余空间留给市场自我进化,这种弹性治理正在重塑深圳的商业生态。

2025年3月,深圳妇儿大厦在全国首创“公益+商业”双轮驱动模式,创新“自营+联营+合营”收益体系,实现公益事业可持续造血。大厦打造了儿童探索馆、成长中心、妇儿剧场等亲子顶流IP,以儿童友好视角重构公共空间,让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共生共赢。

深圳还在进行更大胆的数字实验。在部分商业场域,游客的消费行为会生成“生态足迹”:购买一杯咖啡,屏幕会显示这杯咖啡的碳足迹;参与一场市集,系统会计算活动对社区凝聚力的贡献值。当个人足迹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商业折扣或小礼品。这种“行为货币化”机制,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了城市治理的共建者。

将闲置角落变成资源,更是边角料焕发新价值的创新方式。深圳屋顶存量空间约2亿平方米,绿量拓展空间潜力巨大。有别于地面公园,绿色屋顶与城市的道路体系相分离,种上花卉植物、新鲜蔬果,“高空农场”的形容十分贴切。

这片“天空农场”位于宝安区泰华梧桐岛办公楼的天台上,面积达6000平方米,是一个集种植蔬果、生态示范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场所,农业废弃物和厨余果皮被转化为有机肥,滋养着这片土地。

屋顶农场生产的蔬菜在楼下摊位上出售。(图/网络来源)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休闲、娱乐、社交等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单一的商业场所或公园设施已无法充分承载这些需求。预计到2035年,深圳将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在城市生态方面,公园区域虽在购物中心内,但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植被吸收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并调节局部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的公园区域如同生态“绿肺”,为生态平衡作贡献。据测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园式购物中心内的公园区域,每年可吸收约数百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氧气。这种将自然引入商业中心的做法,为居民树立生态环保榜样,引导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环保意识调查显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然而,在管理方面,“公园 + 商业” 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公园管理部门与商业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公园的环境质量和商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对于公园内的商业活动,则须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其不破坏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同时又能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的出台,社会资本依法进入公园配套服务领域受到鼓励。这一条例明确了公园与商业结合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规范和要求。

公园数量进一步增加、“公园 + 商业”模式不断完善,深圳将真正成为一座“公园里的城市”。“公园+商业”模式将自然与商业功能有机融合,让城市空间有了更多可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园 + 商业” 模式有望进一步创新。例如,结合科技发展,打造智慧的“公园+商业”,在公园内设置智能导览系统,方便市民了解公园的景点和商业设施的分布;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民的消费习惯,为商家提供精准的营销建议。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公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活动中,举办各种主题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深圳的实验才刚刚开始,但可以确定的是,深圳的商业正长出绿叶,治理生出弹性,消费行为变成生态循环的一部分,市民距离理想的城市就又近了一步。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编 戴春晨

相关文章推荐